10月4日12:00~6日7:00,棱戛—水城—威宁—草海 资料介绍: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草海距今已有20万年左右。 岁月沧桑的变化,使草海历经了成长、消亡、复苏和人为放干四个阶段。 早在更新世纪期,古草海河是沿着威水背斜北冀发育的,当时成为长江上游洛泽河的一支流,到了中更世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使古草海河的一段河床遭受到了塌陷,逐步形成凹状盆地,加之河水终日不断地注入,积水慢慢地将这里变成了万顷碧波的天然湖泊。 后来由于草海下游地区的地下裂隙通道、落水洞等岩溶作用的发育,以及羊街河溯源的侵蚀,草海曾经因漏水而成为无水的盆地,沧海又变成了桑田。 《威宁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七月(公元1857年),落雨四十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大部份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形成了南海和北海”三年之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水忽大涨,南北两海逐汇为一,名曰:“草海”。 草海复苏后,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 1958年和1970年,由于雨季草海洪水泛滥作为自然灾害治理,以及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水工程,致使草海消亡。 1980年贵州省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 1981年动工蓄水工程,1982年水面恢复到25平方公里。 1985年,省政府决定建立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并列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管理处对草海进行管理。 1992年草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鸟类、鱼类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草海开始真正复苏。 |